跟房地产朋友聊聊出路
· 这是第4774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4k+ ·
· 刘子 |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:qspyq2015 ·
笔者曾是一个广告人、地产人和金融从业者,回头一看,“前同事”最多的还是房地产业的。毕竟前二十年,房地产堪称中国最大的产业之一,上下游从业者无数。这几年,房地产进入低谷期,尤其今年,据说人才市场上收到的简历,有70%都是地产人投的。数据不可考,但从实际情况来看,确实多数房地产朋友都面临职业困扰。
最近跟各种类型房地产行业朋友集中交流,包括地产公司、销售代理公司、广告、媒体、制作等下游服务行业,他们有的还在坚持,有的已转型,有的正待业,还有更多在纠结要不要变。
企业层面情况也不理想。笔者曾上班过的虹桥核心商务区,原来有二三十家知名房企总部,这两年有一半已撤离,或搬回原来起家的城市,或直接关闭。前东家依然屹立,但总部高级管理层统一降薪50%,项目公司一线岗位降得少一些,大概在10%~20%,但销售佣金、各种奖金大降,总体降幅也在50%左右。且今年集团并未新拿地、新增项目,一些项目即将结束,这就意味着许多人不得不加入就业市场。
怎么办?这个问题是从行业到企业到个人都急需面对的共同课题。课题太大,本文不作系统研究,仅就一些代表性现象、交流和观点作初步论述,以供读者了解情况和初步思考。
老同事A,还在我们曾经战斗过的项目支撑,目前为营销负责人,今年降薪10%。但项目存货只剩下十几套住宅,还有一个商业地块,但商业压根不敢动,只要一动,就意味着老板至少要亏2个亿,所以老板倾向把地块卖掉。项目团队是多年的老同事,磨合得非常好,战斗力强,为了给大家找一条出路,这两年项目总经理四处找合作或代建、代运营项目,但困难重重,有类似的机会,对方也会优先选择资金、资源雄厚的央企。这也就意味着,年后他们中的多数人就得面临找工作。
怎么办?他们已经试过很多办法,但都没有实际进展。A已经选择躺平,“大势就这样,个体再挣扎也没用”,干脆就不去想,过完年再说。
我跟A讲的是某百强民营地产企业总裁B的观点。该企业源起于90年代后期,虽然主业并非地产,但第一个项目就因高品质大获成功。2000年后,房地产进入爆发期,但该企业的房地产板块却选择低调发展,除了将房地产赚的钱投回制造业,他们向来看重风险控制,包括地方政商关系风险,而且2000年后,他们几乎不在市场上拿地,而主要依靠自身工厂地块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调整进行开发。
2018年后,中国房地产颓势显露,该企业却选择发力,逆势上扬,不光销售额破千亿,而且三道红线全部绿档,这在民营房企中十分少见。
今天,在房地产困难重重、风声鹤唳的时期,他们对房地产依然坚定。B认为,“衣食住行”为民生之本,地产从长期来看,也是民生行业:
第一、从美国经验看,近一百多年来房价年平均增长率为3%,高于通胀率,房地产的需求是长期而稳定的;
第二、中国的城市化浪潮还在继续,就算没有新增,按年折旧2%保守估算(即50年淘汰、置换一套房子),中国房地产也是一个10万亿级的产业;
第三、跳开地产看,中国的家电、汽车等重大行业,都经历过类似房地产的周期,而今天剩下来的家电、汽车企业依然活得很好。所以,一轮周期后,对品质、服务和成本控制得更好的企业来说,依然会有春天。
B认为,只有经历过周期,一家企业才会成熟,一个行业也是如此。所以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,在2015年后的最后一波房地产高潮中,几乎看不到早早杀入中国市场的香港房企的身影(反而选择逃离),因为它们经历过周期,有过惨痛教训,更成熟,也更长期主义,直到近年中国房地产低谷期,它们开始陆续回归。
所以,以长期主义、匠人精神去做,熬过几年低谷期,房地产依然是一个值得坚持的好行业。
老同事C,年初从某地产项目离职,由于年龄超45岁,就业更加困难。前段时间,他问起我一些不良资产收购方面的事情,他正准备向金融转型。当时不便明言,在此,借机向一些朋友提一些建议。
在今天,房地产人首先要调整的是心态。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时期,一个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项目的部门经理,各种收入加在一起可以轻松达到四五十万,这两年许多人出来一看,市面上几乎找不到类似的工作了。很多朋友便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。
过去,在地产黄金时期,收入超过房地产的市场化行业,几乎只有金融、互联网、科技之类,互联网、高科技行业技术门槛高,于是金融就成为地产人转型的不二之选。2017年底,笔者从房地产公司离职后,也走过这样的一段路。但客观来说,这并不是一条适合房地产人的转型之路。
其一、事实上,近些年金融行业的出清、监管力度尤甚于房地产,金融人的内卷、收入下降、转型无门,更甚于房地产。从一个“坑”跳到另外一个“坑”,未必是个好选择。
其二、以前,虽然房地产和金融走得比较近,业务也时有交叉,但隔行如隔山,正规金融机构岗位依然是知识、技能型工种,除非原来出身于房地产融资部门,否则恐怕一时难以胜任。况且,金融行业也存在“鄙视链”,重圈层、人脉、资源、关系,房地产人转型金融,要做好,困难重重。
那些动辄数亿数十亿的,看上去“三年不开张,开张吃三年”、机会大好的资产项目,不管看上去如何光鲜、伸手可及,几乎都不会跟刚入行的普通人发生结果。
其三、近些年,国家对金融发展的政策导向是服务实体。如果不是对某类实体产业熟悉且有一定积累,地产人转型就先失一招。而且高科技之外,实体行业普遍困难,即使转型成功,也需要更加踏实、勤奋的态度,以及接受更低的收入、更(接)辛(地)苦(气)地工作。
当然,金融行业跨度大,也并非都是高大上的。前几年的第一波地产人离职潮,有一个现象,那就是很多地产人转到保险行业,他们认为自己在地产行业工作多年,有较强的社会关系和资源,转型保险经纪人,只需要利用好自己手上的人脉资源,跑跑客户,比干地产容易,赚钱也轻松。笔者就被好几个前同事约出去谈过保险。
此类型的朋友、同事,可能开始还行,但核心资源消耗完毕,难以泯然众人。当然,长期坚持下去,作为一项可以同时兼顾家庭的、较为自由的职业,也无可厚非。
“转型升级”,作为地产人来说,我认为应当慎谈“转型”,多谈“升级”。因为“转型”往往意味着进入一个新领域,今天,情况比房地产好的行业并不多,而比房地产情况更好的行业,也不可能一蹴而就,直接进去摘果子。
一个“升级”的例子,是我的一位老同事D。2019年,他从上海离职回到老家武汉,进入一个地方小房企,后来这家房企也收缩,老板甚至转开酒吧去了,他只好另谋他法。
去年,他转投武汉一家国资文旅企业。2021年,武汉市推进“国企连村”行动,许多地方国企进入到乡村进行开发建设。D新去的国企,集中流转了武汉黄陂区木兰山脚下的一个荒废村庄,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下,将农民房集中流转,再整体规划为艺术家村落,引入社会资本、资源,对外进行40年长租。在不突破地块限高、容积率,不违背整体规划的情况下,许多艺术家、建筑设计、广告设计等企业,充分施展各自特点,纷纷在此设立办公室或个人工作室。这一国企+政府+乡村+社会的文旅创新开发模式,值得关注。
D说,房地产其实越来越没有发挥空间,“地块容积率、地价直接决定了房地产项目的产品、打法,不要说个人,连房产企业本身都没什么操作和发挥空间,大家做的事情,大多是按部就班”。而他此前在房地产从业中的规划设计、圈层营销推广之类的经验、综合能力,正是目前的文旅企业所需要的,他各方面的发挥空间也要大得多。
对D来说,服务乡村、做文旅,工作环境和心理感受都要比传统房地产更好一些,成就感也更强。待遇上,虽然薪水只有原岗位的一半,但佣金水平更高,总体收入并没有太大下降,尤其对比降薪潮之后的房地产同等职位,收入还要更高一些。
事实上,文旅、乡村建设之类的领域急需各种人才,收入对比房地产行业现状,并没有明显差距,甚至还有一定综合优势。叠加发挥空间、社会价值、工作环境、各种激励,有的还能称得上“升级”。
何谓“升级”,不停留于往日“荣光”,向前走,找到和发掘自己的核心优势,拥抱新技术、新工具,再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领域,扎下根去,实现自我的新价值和新突破。这,比“转型”更为实在。
朋友E,某头部地产营销代理公司杭州策划部门负责人,刚刚经历公司的一波裁员而留了下来。
对房地产下游服务商来说,情况可能稍微好一些。一是裁员不像甲方那么厉害,很多房地产企业都是成建制地裁撤,乙方只是个别岗位调整,或者项目到期后自动离职;二是乙方干的,相对甲方来说多是技术活儿,有技术在,换工作可选择面更宽;三是乙方收入不及甲方,即便调整,幅度也没有甲方大,心理落差更小一些。
不过甲方乙方裁撤的焦点不同,甲方主要针对“一头一尾”,即年龄45岁以上管理层,以及新入职的年轻人,而倾向保留30多岁的中间群体,他们成本相对较低,又具有丰富经验,算是一笔不错的“资产”,留着将来进可攻退可守。
乙方则倾向保留一头一尾,裁撤中间群体。E所在的部门就留了她,带着三四个刚毕业的大学生:年轻人成本低,能加班,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带着,战斗力还不错。内卷背景下,他们只要放低一些姿态,比如原本看不上的五六万元的小单子也接,一年接上几单,养活一个部门不成问题;而原本30多岁的“壮劳力”,由于收入较高、功能单一、容易被年轻人替代,反而成为裁撤的重点对象。
E公司的一些人,本地家庭条件还可以的,一些转向开店,比如酒吧、生鲜之类,当然,疫情下受到的冲击也比较大;一些年轻人,则转向自媒体、短视频,他们跨界成本更低,创新动能更强,也有一些做得不错。
朋友F,南昌某大型营销代理公司行政部门负责人。两年前,她就预判到困难,在工作之余,兼职社区团购团长,积累两年下来,渐渐做成主业,收入与在公司上班相差不大。今天,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裁员,她已经很坦然。她知道,这事儿不可避免,但好在她已经花了两年时间做好准备……
诗人北岛曾写过一本随笔集《时间的玫瑰》,其中题诗一首:
当守门人沉睡
你和风暴一起转身
拥抱中老去的是
时间的玫瑰
……
当笔画出地平线
你被东方之锣惊醒
回声中开放的是
时间的玫瑰
镜中永远是此刻
此刻通向重生之门
那门开向大海
时间的玫瑰
诗歌朦胧,一如北岛以往的风格,晦涩不易懂,此不译述。本文用作结尾,想说的是,终究时间才是生命的主导力量,终究只有时间无可逃避。它有时让人沉睡,有时是把刀割得人生疼,有时又是“东方之锣”“重生之门”。但历经时间的洗礼,最终握在手中的,终将是“时间的玫瑰”。我们也终将在“时间的玫瑰”中与自己、与时间、与时代握手言和。
让我们一起度过这段时间。
作者:青年经济学者、自由撰稿人。研究领域为行为与实验经济学,关注政治经济学、国际关系、政商关系、博弈论。
「 图片 | 视觉中国 」
内容合作、投稿交流:friends@chinamoments.org
我们的服务
-
AI短视频脚本成器
AI短视频脚本成器,多种类海量脚本一键生成。
-
AI直播脚本生成
AI直播脚本轻松生成,直播话术不用愁。
-
短视频运营培训
短视频运营培训,专业老师,成熟课程体系。
-
直播运营陪跑
直播运营陪跑,低价享受精细化服务。
-
抖音账号代运营
抖音账号代运营,专业抖音代运营团队。
-
本地生活代运营
本地生活代运营,抢占风口,打通美团、抖音本地生活代运营。
猜你喜欢
- 2024-04-07 00:11:11 首都北京学习直播盛宴,领略知识魅力
- 2024-04-07 00:00:03 首都北京学习直播盛宴,领略知识风采
- 2024-04-06 02:39:21 首都北京学习直播盛宴,探秘知识新领域
- 2024-04-06 02:29:11 首都北京学习直播盛宴,探秘知识新领地
- 2024-04-06 02:13:32 首都北京学习直播盛宴,开启全新知识之旅
- 2024-04-06 01:58:19 首都北京优质学习直播盛宴
- 2024-04-06 01:47:48 揭秘北京线上直播培训如何轻松参加
- 2024-04-06 01:27:33 揭秘北京线上直播培训如何轻松加入?
- 2024-04-06 01:17:11 揭秘北京线上直播培训如何参加成功
- 2024-04-06 01:17:10 揭秘北京线上直播培训参加指南